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PLC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PLC控制系统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易于使用等特点,为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如何保障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保障措施。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工业环境。
PLC控制系统通过可编程的存储器,实现内部存储程序的执行、定时、计数、顺序控制、运动控制等功能,并通过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信号,控制工业生产设备或过程。
PLC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是PLC主机,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1.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会对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2. 设备质量:PLC主机、电源、输入输出设备等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3. 编程质量:PLC控制系统的编程质量也是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错误的编程逻辑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4. 维护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也是保障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缺乏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可能导致系统故障。
1. 优化环境设计:为PLC控制系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参数,减少环境因素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2. 选择优质设备:在选择PLC主机、电源、输入输出设备等关键设备时,应选用质量优良、性能稳定的产品。同时,应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匹配和配置,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3. 提高编程质量:在编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编程逻辑的正确性。同时,应对程序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调试,确保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加强维护管理: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对PLC控制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5. 冗余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冗余设计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双CPU或多个CPU的结构,当一个CPU出现故障时,其他CPU可以接管任务,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使用备用电源、备用输入输出设备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6. 故障诊断技术:采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如自诊断技术、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等,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中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中的关键参数,预测潜在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7. 人员培训:对操作和维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对系统的熟悉程度。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使用和管理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PLC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保障其可靠性对于工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影响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并从优化环境设计、选择优质设备、提高编程质量、加强维护管理、冗余设计、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为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使用灵活、通用性强——PLC的硬件是标准化的,加之PLC的产品已系列化,功能模块品种多,可以灵活组成各种不同大小和不同功能的控制系统。 在PLC构成的控制系统中,只需在PLC的端子上接入相应的输入输出信号线。 当需要变更控制系统的功能时,可以用编程器在线或离线修改程序,同一个PLC装置用于不同的控制对象,只是输入输出组件和应用软件的不同。 2.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微机功能强大但抗干扰能力差,工业现场的电磁干扰,电源波动,机械振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一般通用微机不能正常工作;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但由于存在大量的机械触点(易磨损、烧蚀)而寿命短,系统可靠性差。 PLC采用微电子技术,大量的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电子存储器件来完成,大部分继电器和繁杂连线被软件程序所取代,故寿命长,可靠性大大提高,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PLC控制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一般可达4~5万小时。 PLC采取了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能适应有各种强烈干扰的工业现场,并具有故障自诊断能力。 如一般PLC能抗1000V、1ms脉冲的干扰,其工作环境温度为0~60℃,无需强迫风冷。 3.接口简单、维护方便——PLC的接口按工业控制的要求设计,有较强的带负载能力(输入输出可直接与交流220V,直流24V等强电相连),接口电路一般亦为模块式,便于维修更换。 有的PLC甚至可以带电插拔输入输出模块,可不脱机停电而直接更换故障模块,大大缩短了故障修复时间。 4.体积小、功耗小、性价比高——以小型PLC(TSX21)为例,它具有128个I/O接口,可相当于400~800个继电器组成的系统的控制功能,其尺寸仅为216×127×110mm3,重2.3kg,不带接口的空载功耗为1.2W,其成本仅相当于同功能继电器系统的10~20%。 PLC的输入输出系统能够直观地反应现场信号的变化状态,还能通过各种方式直观地反映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如内部工作状态、通讯状态、I/O点状态、异常状态和电源状态等,对此均有醒目的指示,非常有利于运行和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监视。 5.编程简单、容易掌握——PLC是面向用户的设备,PLC的设计者充分考虑了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能和习惯。 大多数PLC的编程均提供了常用的梯形图方式和面向工业控制的简单指令方式。 编程语言形象直观,指令少、语法简便,不需要专门的计算机知识和语言,具有一定的电工和工艺知识的人员都可在短时间内掌握。 利用专用的编程器,可方便地查看、编辑、修改用户程序。 6.设计、施工、调试周期短——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完成一项控制工程,必须首先按工艺要求画出电气原理图,然后画出继电器屏(柜)的布置和接线图等,进行安装调试,以后修改起来十分不便。 而采用PLC控制,由于其靠软件实现控制,硬件线路非常简洁,并为模块化积木式结构,且已商品化,故仅需按性能、容量(输入输出点数、内存大小)等选用组装,而大量具体的程序编制工作也可在PLC到货前进行,因而缩短了设计周期,使设计和施工可同时进行。 由于用软件编程取代了硬接线实现控制功能,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安装接线工作,缩短了施工周期。 PLC是通过程序完成控制任务的,采用了方便用户的工业编程语言,且都具有强制和仿真的功能,故程序的设计、修改和调试都很方便,这样可大大缩短设计和投运周期。 PLC的类型1.按I/O点数及存储器的容量分类一般而言,处理的I/O点数比较多,则控制关系比较复杂,用户需要的程序存储器容量比较大,要求PLC指令及其他功能比较多,指令执行的过程也比较快等。 按PLC的输入输出点数可分为如下三类:1)小型PLC——小型PLC的功能一般以开关量控制为主,其输入、输出总点数一般在256点以下,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在4K字以下。 现在的高性能小型PLC还具有一定的通讯能力和少量的模拟量处理能力。 这类PLC的特点是价格低廉,体积小巧,适合于控制单台设备,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 典型的小型机有西门子公司的S7-200系列、Rockwell公司的SLC500系列、OMRON公司的CPM2A系列、三菱公司的FX系列等产品。 2)中型PLC——中型PLC的输入、输出总点数在256~1024点之间,用户程序存储器的容量大于8K字。 中型PLC具有更强的模拟量处理能力、数字计算能力和通讯能力。 中型
化工生产用于对外计量结算的仪表,要求仪表性能稳定、精确,仪表是自己装一套,使用单位装一套。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是计算机家族中的一员,是为工业控制应用而设计制造的。 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它主要用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装置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逻辑控制的范围,因此,今天这种装置称作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 但是为了避免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混淆,所以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一、PLC的主要特点1、高可靠性2、丰富的I/O接口模块3、采用模块化结构4、编程简单易学5、安装简单,维修方便二、PLC的功能1、逻辑控制2、定时控制3、计数控制4、步进(顺序)控制5、PID控制6、数据控制:PLC具有数据处理能力。 7、通信和联网8、其它:PLC还有许多特殊功能模块,适用于各种特殊控制的要求,如:定位控制模块,CRT模块。 PLD是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able Logic Device)的简称,FPGA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able Gate Array)的简称,两者的功能基本相同,只是实现原理略有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可以忽略这两者的区别,统称为可编程逻辑器件或PLD/FPGA。 PLD是电子设计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一项技术,它的影响丝毫不亚于70年代单片机的发明和使用。 PLD能做什么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讲,PLD能完成任何数字器件的功能,上至高性能CPU,下至简单的74电路,都可以用PLD来实现。 PLD如同一张白纸或是一堆积木,工程师可以通过传统的原理图输入法,或是硬件描述语言自由的设计一个数字系统。 通过软件仿真,我们可以事先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在PCB完成以后,还可以利用PLD的在线修改能力,随时修改设计而不必改动硬件电路。 使用PLD来开发数字电路,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减少PCB面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典型的PLD由一个“与”门和一个“或”门阵列组成,而任意一个组合逻辑都可以用“与一或”表达式来描述,所以,PLD能以乘积和的形式完成大量的组合逻辑功能.这一阶段的产品主要有PAL(可编程阵列逻辑)和GAL(通用阵列逻辑)。
标签: plc控制系统、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保障措施、本文地址: https://www.vjfw.com/article/f3413c5feeef350c8df5.html
上一篇:PLC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及其应用前景plc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