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控系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工控系统遭到破解的案例屡见不鲜,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几个典型的工控系统破解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提高读者对工控系统安全的认识,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启示。
近日,一家位于某国的化工厂遭遇黑客攻击,其工业控制系统被成功破解。
黑客通过植入恶意软件,操纵了工厂的关键设备,导致生产中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调查发现,该化工厂存在多个安全隐患,包括系统漏洞未及时修复、权限管理不当等。
某城市智能电表系统遭到破解,攻击者通过破解系统算法,实现了远程操控电表数据,导致电费计算出现误差,给电力公司和用户带来损失。
调查发现,该智能电表系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缺陷,且未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
某工业物联网平台因存在安全漏洞,导致大量企业内部数据泄露。
攻击者利用漏洞入侵系统,获取了企业的生产数据、客户信息等敏感信息。
该事件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调查发现,该平台在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安全意识不足:许多企业和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业务发展,忽视了工控系统的安全性。
这导致系统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二)系统漏洞管理不当:在工控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漏洞是不可避免的。
许多企业和组织未能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导致系统容易受到攻击。
(三)权限管理不严格:在工控系统中,权限管理至关重要。
一些企业和组织在权限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导致非法用户获得系统权限,对系统造成破坏。
(四)缺乏安全测试:部分工控系统在软件开发和测试阶段缺乏必要的安全测试环节,导致系统中存在缺陷和漏洞。
一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未能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更新,使得系统容易受到攻击。
(一)提高安全意识:企业和组织应加强对工控系统安全的重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使员工了解工控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及防范措施。
(二)加强漏洞管理:企业和组织应建立完善的漏洞管理制度,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发现漏洞后及时修复,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三)强化权限管理:企业和组织应加强对工控系统的权限管理,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获得系统权限。
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策略,防止非法用户入侵。
(四)加强安全防护:企业和组织应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措施,如加密技术、防火墙等,保护系统的数据安全。
同时,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更新和升级,提高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五)采用专业的工控解密软件:针对工控系统的特殊性,企业和组织可以采用专业的工控解密软件来检测和防御系统攻击。
这些软件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和恶意软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工控系统安全是企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和组织应加强对工控系统的安全防护,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漏洞管理和权限管理,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本文的案例解析和启示,我们希望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ISO/IEC 是 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 和 国 际 电 工 委 员 会 的 英 文 缩 写, 它 是 致 力 于 国 际 标 准 的、 自 愿 和 非 赢 利 的 专 门 机 构。 最 著 名 的OSI 标 准 是ISO/IEC 7498, 亦 称 为X.200 建 议。 该 体 系 结 构 标 准 定 义 了 异 质 系 统 互 联 的 七 层 框 架, 也 称 为OSI 参 考 模 型。 基 于 此 框 架, 各 协 议 规 范 可 进 一 步 详 细 地 规 定 每 一 层 的 功 能, 而 每 一 层 使 用 下 层 提 供 的 服 务, 并 向 其 上 一 层 提 供 服 务。 ---- ★ 物 理 层(Physical Layer)---- 提 供 机 械、 电 气、 功 能 和 过 程 特 性。 如 规 定 使 用 电 缆 和 接 头 的 类 型, 传 送 信 号 的 电 压 等。 在 这 一 层, 数 据 还 没 有 被 组 织, 仅 作 为 原 始 的 位 流 或 电 气 电 压 处 理。 ---- ★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实 现 数 据 的 无 差 错 传 送。 它 接 收 物 理 层 的 原 始 数 据 位 流 以 组 成 帧( 位 组), 并 在 网 络 设 备 之 间 传 输。 帧 含 有 源 站 点 和 目 的 站 点 的 物 理 地 址。 ---- ★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处 理 网 络 间 路 由, 确 保 数 据 及 时 传 送。 将 数 据 链 路 层 提 供 的 帧 组 成 数 据 包, 包 中 封 装 有 网 络 层 包 头, 其 中 含 有 逻 辑 地 址 信 息 — — 源 站 点 和 目 的 站 点 地 址 的 网 络 地 址。 ---- ★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提 供 建 立、 维 护 和 取 消 传 输 连 接 功 能, 负 责 可 靠 地 传 输 数 据。 ---- ★ 会 话 层(Session Layer)---- 提 供 包 括 访 问 验 证 和 会 话 管 理 在 内 的 建 立 和 维 护 应 用 之 间 通 信 的 机 制。 如 服 务 器 验 证 用 户 登 录 便 是 由 会 话 层 完 成 的。 ---- ★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提 供 格 式 化 的 表 示 和 转 换 数 据 服 务。 如 数 据 的 压 缩 和 解 压 缩, 加 密 和 解 密 等 工 作 都 由 表 示 层 负 责。 ---- ★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提 供 网 络 与 用 户 应 用 软 件 之 间 的 接 口 服 务。 TCP/IP协议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 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 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 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这4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在工控人家里找,肯定有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 最早的时候网络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拥有了网络技术,公司内部计算机可以相互连接。 可以却不能与其它公司连接。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的信息对方不能理解。 所以不能互联。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其内容如下: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 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 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 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 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 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 网络层叫包 数据链路层叫帧 物理层叫比特流 这样的叫法叫PDU (协议数据单元)OSI中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作用。 比如网络层就要管理本机的IP的目的地的IP。 数据链路层就要管理MAC地址(介质访问控制)等等,所以在每层拆分数据后要进行封装,以完成接受方与本机相互联系通信的作用。 如以此规定。 OSI模型用途相当广泛。 比如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等很多网络设备的设计都是参照OSI模型设计的。 知道道这么多就可以了。 至少CCNA就考这么多。
对用户和应用程序来说,它是透明的。 不存在用户忘记加密文件而使 数据处于未受保护状态的危险。 文件或文件夹一旦标记为加密的,它在后台 被加密,无需和用户交互。 用户不必记住解密文件的密码。 强大的密钥安全性。 和那些靠用户输入密码的方法不同的是,EFS生 成可以抵御基于字典的攻击的密钥。 所有的加密/解密处理在核心模式执行,不存在密钥保留在页面文件 的危险,因为页面文件中的密钥可能被解析出来。 EFS提供了对商业环境有价值的数据恢复机制,甚至在加密数据的雇 员离开了公司时,给该组织复原数据的机会。
标签: 工控解密软件、 工控系统破解案例解析及启示、本文地址: https://www.vjfw.com/article/aaf198bf2a0b0309f79e.html
上一篇:企业如何加强工控系统的安全防护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