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 (掌握工控系统的方法)

文章编号:5585 更新时间:2025-07-06 分类:技术教程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 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工控系统技术对于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工业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更是推动工业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探讨如何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以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

二、工控系统概述

工控系统,即工业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和控制工业生产过程。
它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通过对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实现对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
工控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以及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三、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的方法

1. 加强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要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要加大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工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掌握系统核心技术

2. 加大研发投入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需要持续投入研发。
企业应加大对工控系统的研发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同时,要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还要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3. 深化技术应用与系统集成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需要将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将工控系统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加强系统集成能力,将各个孤立的自动化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通。
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企业应参与制定工控系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同时,要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确保标准的严格执行。
这有助于提升工控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降低技术风险。

四、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的策略

1. 推广智能化改造

为了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企业应积极推广智能化改造。
通过引入先进的工控系统技术,对生产设备、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掌握系统的方法

2. 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在工业自动化新时代,产业协同创新是关键。
企业应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共同推动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 关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关键在于人才。
企业应关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打造具备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的团队。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为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五、结语

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是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的关键。
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技术应用与系统集成、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等方法,我们可以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并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


本文目录导航:

  • SIS指哪个站?sis和sis001有什么关系?
  • 求过滤,蒸发,蒸馏和萃取的具体操作
  • 国投新集刘庄煤矿招工电话
  • 空压机阿特拉斯报警启动器反馈触点关怎么解决

SIS指哪个站?sis和sis001有什么关系?

SIS是第一个出现的,两个网站互掐了很多年。 SIS是最早的,然后在某一年,有一个主要管理人员把sis的数据拷了一遍,sis是本体,然后把sis黑了,然后自立门户,就有了sis001。 扩展资料:安全联锁仪表系统SIS概述专业的SIS系统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实时运行数据,为市场运作下的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性指标。 从管理角度来看,它为控制企业成本、提高生产力提供重要而真实的运行数据。 同时,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能够提出科学的、合理的决策方案,使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更具科学性。 系统实现了全厂范围内的管控一体化,为实现全厂整体效益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提升和稳定、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打下坚实基础。 SIS系统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性能计算和分析、生产调度、生产优化等业务过程,是集电厂各专业(如:炉、机、热控等)综合优势,经过长期科研开发、成果储备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积累而成的。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SIS系统

求过滤,蒸发,蒸馏和萃取的具体操作

1.过滤原理: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 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仪器: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操作:一帖,二低,三靠,过滤一定要洗涤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2.蒸发原理:通过蒸发水,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 操作:蒸发过程中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蒸发皿内溶液不能超过其容量的2/33.蒸馏蒸馏distillation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 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 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 其原理以分离双组分混合液为例。 将料液加热使它部分汽化,易挥发组分在蒸气中得到增浓,难挥发组分在剩余液中也得到增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组分的分离。 两组分的挥发能力相差越大,则上述的增浓程度也越大。 在工业精馏设备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与部分冷凝的汽相直接接触,以进行汽液相际传质,结果是汽相中的难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汽相,也即同时实现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工业蒸馏的方法有:①闪急蒸馏。 将液体混合物加热后经受一次部分汽化的分离操作。 ②简单蒸馏。 使混合液逐渐汽化并使蒸气及时冷凝以分段收集的分离操作。 ③精馏。 借助回流来实现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分离操作 ,应用最广泛。 对于各组分挥发度相等或相近的混合液,为了增加各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可以在精馏分离时添加溶剂或盐类,这类分离操作称为特殊蒸馏,其中包括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加盐精馏;还有在精馏时混合液各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称为反应精馏。 2.3.1 基本原理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溢出的倾向。 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果把液体置于密闭的真空体系中,液体分子继续不断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最后使得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的速度相等,蒸气保持一定的压力。 此时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 实验证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这是指液体与它的蒸气平衡时的压力,与体系中液体和蒸气的绝对量无关。 将液体加热,它的蒸气压就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液体的蒸气压增大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相等时,就有大量气泡从液体内部逸出,即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显然沸点与所受外界压力的大小有关。 通常所说的沸点是在0.1MPa压力下液体的沸腾温度。 例如水的沸点为100℃,即是指在0.1MPa压力下,水在100℃时沸腾。 在其它压力下的沸点应注明压力。 例如在85.3KPa时水在95℃沸腾,这时水的沸点可以表示为95℃/85.3KPa。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 很明显,蒸馏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开来,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 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时,由于大气压往往不是恰好为0.1MPa,因而严格说来,应对观察到的沸点加上校正值,但由于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气压相差2.7KPa,这项校正值也不过±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将盛有液体的烧瓶放在石棉网上,下面用煤气灯加热,在液体底部和玻璃受热的接触面上就有蒸气的气泡形成。 溶解在液体内的空气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气有助于这种气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进作用。 这样的小气泡(称为气化中心)即可作为大的蒸气气泡的核心。 在沸点时,液体释放大量蒸气至小气泡中,待气泡的总压力增加到超过大气压,并足够克服由于液柱所产生的压力时,蒸气的气泡就上升逸出液面。 因此,假如在液体中有许多小空气或其它的气化中心时,液体就可平稳地沸腾,如果液体中几乎不存在空气,瓶壁又非常洁净光滑,形成气泡就非常困难。 这样加热时,液体的温度可能上升到超过沸点很多而不沸腾,这种现象称为“过热”。 一旦有一个气泡形成,由于液体在此温度时的蒸气压远远超过大气压和液柱压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气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将液体冲溢出瓶外,这种不正常沸腾的现象称为“暴沸”。 因此在加热前应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气化中心,保证沸腾平稳。 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松多孔、吸附有空气的物体,如碎瓷片、沸石等。 另外也可用几根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以引入气化中心(注意毛细管有足够的长度,使其上端可搁在蒸馏瓶的颈部,开口的一端朝下)。 在任何情况下,切忌将助沸物加至已受热接近沸腾的液体中,否则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气而将大量液体从蒸馏瓶口喷出造成危险。 如果加热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补加时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入。 如果沸腾中途停止过,则在重新加热前应加入新的助沸物。 因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热时逐出了部分空气,再冷却时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已经失效。 另外,如果采用浴液间接加热,保持浴温不要超过蒸馏液沸点20ºC,这种加热方式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瓶内蒸馏液中各部分之间的温差,而且可使蒸气的气泡不单从烧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着液体的边沿上升,因而可大大减少过热的可能。 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但是具有固定沸点的液体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化合物,因为某些有机化合物常和其它组分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混和物,它们也有一定的沸点。 不纯物质的沸点则要取决于杂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和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假如杂质是不挥发的,则溶液的沸点比纯物质的沸点略有提高(但在蒸馏时,实际上测量的并不是不纯溶液的沸点,而是逸出蒸气与其冷凝平衡时的温度,即是馏出液的沸点而不是瓶中蒸馏液的沸点)。 若杂质是挥发性的,则蒸馏时液体的沸点会逐渐升高或者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了共沸点混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温度可保持不变,停留在某一范围内。 因此,沸点的恒定,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的化合物。 蒸馏沸点差别较大的混合液体时,沸点较低者先蒸出,沸点较高的随后蒸出,不挥发的留在蒸馏器内,这样,可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故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须熟练掌握。 但在蒸馏沸点比较接近的混合物时,各种物质的蒸气将同时蒸出,只不过低沸点的多一些,故难于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只好借助于分馏。 纯液态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沸程范围很小(0.5~1℃)。 所以,蒸馏可以利用来测定沸点。 用蒸馏法测定沸点的方法为常量法,此法样品用量较大,要10 mL以上,若样品不多时,应采用微量法。 蒸馏操作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一般应用于下列几方面:(1)分离液体混合物,仅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有较大的差别时才能达到较有效的分离;(2)测定纯化合物的沸点;(3)提纯,通过蒸馏含有少量杂质的物质,提高其纯度;(4)回收溶剂,或蒸出部分溶剂以浓缩溶液。 2.蒸馏操作 加料:将待蒸馏液通过玻璃漏斗小心倒入蒸馏瓶中,要注意不使液体从支管流出。 加入几粒助沸物,安好温度计。 再一次检查仪器的各部分连接是否紧密和妥善。 加热:用水冷凝管时,先由冷凝管下口缓缓通入冷水,自上口流出引至水槽中,然后开始加热。 加热时可以看见蒸馏瓶中的液体逐渐沸腾,蒸气逐渐上升。 温度计的读数也略有上升。 当蒸气的顶端到达温度计水银球部位时,温度计读数就急剧上升。 这时应适当调小煤气灯的火焰或降低加热电炉或电热套的电压,使加热速度略为减慢,蒸气顶端停留在原处,使瓶颈上部和温度计受热,让水银球上液滴和蒸气温度达到平衡。 然后再稍稍加大火焰,进行蒸馏。 控制加热温度,调节蒸馏速度,通常以每秒1~2滴为宜。 在整个蒸馏过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 此时的温度即为液体与蒸气平衡时的温度,温度计的读数就是液体(馏出物)的沸点。 蒸馏时加热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则会在蒸馏瓶的颈部造成过热现象,使一部分液体的蒸气直接受到火焰的热量,这样由温度计读得的沸点就会偏高;另一方面,蒸馏也不能进行得太慢,否则由于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被馏出液蒸气充分浸润使温度计上所读得的沸点偏低或不规范。 观察沸点及收集馏液:进行蒸馏前,至少要准备两个接受瓶。 因为在达到预期物质的沸点之前,带有沸点较低的液体先蒸出。 这部分馏液称为“前馏分”或“馏头”。 前馏分蒸完,温度趋于稳定后,蒸出的就是较纯的物质,这时应更换一个洁净干燥的接受瓶接受,记下这部分液体开始馏出时和最后一滴时温度计的读数,即是该馏分的沸程(沸点范围)。 一般液体中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高沸点杂质,在所需要的馏分蒸出后,若再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温度计的读数会显著升高,若维持原来的加热温度,就不会再有馏液蒸出,温度会突然下降。 这时就应停止蒸馏。 即使杂质含量极少,也不要蒸干,以免蒸馏瓶破裂及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蒸馏完毕,应先停止加热,然后停止通水,拆下仪器。 拆除仪器的顺序和装配的顺序相反,先取下接受器,然后拆下尾接管、冷凝管、蒸馏头和蒸馏瓶等。 4.萃取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操作:1)选择的萃取剂,应对被提取物有较大的溶解能力,而对杂质不溶或微溶;跟原溶液的溶剂要互不相溶;2)操作时先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萃取溶液和萃取剂 总量不要超过漏斗容积的1/2;3)振荡时,用右手掌压紧盖子,左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活塞。 把漏斗倒转过来振荡,如图。 并不时旋开活塞,放出易挥发物质的蒸气。 这样反复操作几次,当产生的气体很少时,再剧烈振荡几次,把漏斗放在漏斗架上静置。 4)静置后,当液体分成清晰的两层时分液。

国投新集刘庄煤矿招工电话

,这是该矿人力资源劳资部门的电话,该部门的部长是张鹏,科长是蒋俊良,现在的矿长是包正明,党委书记是穆朝良,生产副矿长是邑标,机电副矿长是冯宝泉,现在的工资效益在公司几对矿井是最好的,可以来试一试. 下面我将该矿简介如下,请你参考. 刘 庄 煤 矿 简 介(新) 一、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刘庄煤矿”)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省阜阳市新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是国家和安徽省“十五”重点建设工程和安徽省“861”计划建设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庄煤矿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北部,南距颍上县城20km,西至阜阳40km。 井田东西长约16km,南北宽3.5—8 km,面积82k㎡,井田有可采煤层13层,平均总厚27.8m。 地质储量1560.56Mt,可采储量679.4Mt,矿井煤炭品质优良,属中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中高发热量,是良好的动力、气化用煤和炼焦配煤,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刘庄煤矿于2003年初开工建设,计划2006年10月建成试 生产。 矿井计划投资2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1亿多元。 刘庄煤矿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成绩斐然。 如在国内率先主动采用“注、冻、凿”三平行施工(井筒)工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庄煤矿获安徽省“百万工程创新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煤炭设计生产能力8.0Mt/a,选煤厂配套建成。 其外刘庄煤矿低热值发电厂(2×50MW)、刘庄坑口电厂(4×600MW)也在积极的规划中。 三、“数字化刘庄”的设计与建设 设计与建设中的刘庄煤矿对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应用和反馈均是闭环控制过程,所有的信息都将以数字的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在刘庄煤矿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 (一)管理信息化 以计划为龙头、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形成物流、资金流的双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刘庄煤矿成本优势竞争战略。 (二)生产过程自动化 通过iCentroView 传输控制平台,在调度监控中心对井下除掘进头以外的所有电气设备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实现全矿井的综合自动化控制。 对井下主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等24类60个子系统进行远程控制或监视。 (三)装备一流的调度监控中心 刘庄煤矿设计井筒光缆共14根,总芯数超过了400芯,堪称世界之最,为将来系统的扩展提供了足够的数字通道;井下视频图像监控系统采用数字非压缩方式传输,保证高清晰度的图像传输到监控中心。 刘庄煤矿设计将成熟的工业以太网技术用于高温、高湿、高瓦斯的生产条件十分恶劣的深井井下,在国内尚属首次。 所有节点都采用高可靠性的德国赫斯曼交换机,保证了控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中央监控软件系统(iCentroView),集数据通信、处理、采集、控制、协调、综合智能判断、图文显示为一体,及时处理,协调各系统工作,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 监控中心采用了3x14 67〃DLP大屏幕,为全煤行业之最,通过投影显示墙系统,能够对现场控制信息和视频监控图像进行实时的演示、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极大的增强了指挥监控系统运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综合管理。 刘庄煤矿全面实施“一卡通”工程,通过一张卡实现考勤、门禁、消费、控电、控水等功能的智能管理,使职工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安全,同时也全面提升了矿物业管理水平。 四、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 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8.0Mt/a. 2、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集中大巷、分区开拓、分区通风,集中出煤。 3、矿井一水平为-762m,设计工程量m,万吨掘进率58.2m 4、设计总占地面积80ha 5、矿井全员效率20.61t/工、 6、矿井投产工期38个月。 刘庄煤矿在以刘谊总经理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率领下,继承和弘扬新集精神,正在集全体新集人的智慧,以“新、创、精、高”的建设理念与数字化、人性化、环保型的建设思路,贯穿于刘庄煤矿建设的始终,打造出安全高效的“数字化矿井”,开创新集二次创业的新辉煌!

空压机阿特拉斯报警启动器反馈触点关怎么解决

空压机,空气压缩机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产品,常说的电气与自动化里就有全气动的含义;而空气压缩机就是提供气源动力,是气动系统的核心设备机电引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是将原动(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 报警启动器)是荧光灯的点燃器件。 由装有一个固定不动的静触片及一个用热双金属片制成的动触片的氖泡和小电容器组成。 接在荧光灯的启动电路中。 空压机阿特拉斯报警启动器反馈触点关的解决方法要看具体点故障代码,根据不同具体的代码才能给出具体方案。

标签: 引领工业自动化新时代掌握工控系统的方法掌握工控系统核心技术

本文地址: https://www.vjfw.com/article/1a6400f00503756bf9d3.html

上一篇:工控系统的核心架构解析工控系统组成...
下一篇: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驱动力工业自动化领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