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控系统作为工业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工控系统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能源、交通等,其稳定运行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解析工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介绍工控系统所涵盖的主要系统。
工控系统是由各种工业控制设备、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系统,旨在实现对工业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工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常见的工控系统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等。
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工控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实现对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
其核心技术包括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等。
PLC主要承担工业过程中的逻辑控制、数据处理等功能,而DCS则负责对工业过程进行分散控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实时监控工业过程的各种参数,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技术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监控系统等。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监控;数据监控系统则通过采集各种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分析和预警。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是工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采集工业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传感器技术负责采集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物联网技术则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
工业以太网技术是实现工控系统通信的关键技术。
它主要负责实现工业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工业以太网技术需要满足工业环境的特殊要求,如高温、高压、电磁干扰等。
嵌入式系统技术在工控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负责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嵌入式系统技术将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实现对工业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其关键技术包括微处理器技术、实时操作系统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在工控系统中日益突出。
工业网络安全技术主要负责保护工控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关键技术包括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MES是面向车间层的生产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调度。
ACS主要负责工厂的自动化控制,包括设备控制、过程控制等。
SCADA系统主要负责远程监控和管理各种设备和系统,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4. 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DA&DMS)
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支持。实时定位系统(RTLS)RTLS用于追踪和管理设备和人员的位置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能源管理系统(EMS)EMS用于管理工厂的能源使用,包括电力、燃气等,以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物联网平台(IoT Platform)物联网平台是连接设备和数据的桥梁,为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提供支持。环境监测系统(EMS)环境监测系统负责监测工厂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等,以确保生产环境的稳定性。五、结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控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重点解析了工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核心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工控系统所涵盖的主要系统如MES等八个系统及其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工控系统在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智能化、网络化有助于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将迎来更加智能高效的工业生产新时代。工业控制系统 安全防护 当前工控系统的安全防护面临诸多挑战和要求需采取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防护措施加强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保障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用户也需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遵循安全规定和标准强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稳定运行共同推动工业自动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1) 其中,tk是第K个用户所发送信号的时延,n(t)是复杂的两面AWGN,第K个用户的信号为:(2) 其中,PK是第K个用户的功率,bk(i)是第K个用户在时间i发射的BPSK调制数据,fk是所接收的第K个用户的相位数据,ak(t)是扩展波,由(3)式给定: (3) 其中G为码片数,,p(t)是持续TC码片的脉冲形状。 匹配滤波器(相关接收机)可以模型化如下,对于用户K,其匹配滤波器的输出为:(4) 其中,fk和k为估计的时延和相位。 估测的比特为: (5) 解相关器检测器 对于解相关器、匹配滤波器的输出可以用矩阵形式表示,采用基于以下模型的模块:y = RWb + n (6) 其中R为相关矩阵,振幅矩阵W是包含所有用户调幅的对角线矩阵,b为输出比特,n是噪音矢量。 具体展开为: 其中,M为符号数。 相关矩阵为: (11) 其中,相关矩阵R(i)的输入为: (12) 噪音矢量n是加性高斯的。 因此,解相关器输出为: (13) MMSE检测器 MMSE接收机在匹配的滤波器输出上完成了一个线性的转换,使均方差最小(MSE)。 所检测的比特从下式获得:(14) 并行干扰消除检测器(PIC) PIC接收机同时检测到所有的用户,然后同时消除干扰,它采用多阶段原理,在阶段n所接收的信号为: (15) 串行干扰消除检测器(SIC)
Zigbee、WiFi和433MHz无线技术都属于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并且都使用ISM免执照频段,但它们各具特点。 ZigBee的特点是低功耗、高可靠性、强抗干扰性,布网容易,通过无线中继器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至数十倍,因此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简单空间环境到复杂空间环境的场合都可以使用。 但相比于WiFi技术,Zigbee是定位于低传输速率的应用,因此Zigbee显然不适合于高速上网、大文件下载等场合。 对于餐饮行业的无线点餐应用,由于其数据传输量一般来说都不是很大,因此Zigbee技术是非常适合该应用的。 WiFi的特点是数据传输速率高,并且支持“永远在线”功能。 对于某些应用或场合而言,这些功能可能是有用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功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功耗的增加以及可靠性及性能的降低。 与此对比的是,Zigbee和433Hhz技术的正常工作模式是只有在有数据收发的时刻才会建立无线链路,因此极大地减少了对网络中其它设备的干扰,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本身的功耗。 当然,Zigbee和433MHz技术也可以从应用层的角度设计成类似于“永远在线”的模式,通过设置合理的“刷新时间间隔”参数来实现功能、功耗及可靠性之间的折中。 此外,相比于Zigbee和433MHz设备极短的睡眠唤醒时间(~30ms),WiFi设备的睡眠唤醒时间一般需要3~5秒。 433MHz技术使用433MHz无线频段,因此相比于WiFi和Zigbee,433MHz的显著优势是无线信号的穿透性强、能够传播得更远。 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其数据传输速率只有9600bps,远远小于WiFi和Zigbee的数据速率,因此433Mhz技术一般只适用于数据传输量较少的应用场合。 从通讯可靠性的角度来讲,433Mhz技术和WiFi一样,只支持星型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多基站的方式实现网络覆盖空间的扩展,因此其无线通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逊于Zigbee技术。 另外,不同于Zigbee和WiFi技术中所采用的加密功能,433Mhz网络中一般采用数据透明传输协议,因此其网络安全可靠性也是较差的。 (一) 433兆系统,它的致命弱点是系统安全保密性差,很容易被攻击,被破译;通信技术落后,系统通信技术采用落后的窄带调幅技术,一般在5-25Khz;它采用单频点工作,不能有效抵抗因遮挡而产生的多径效应,造成通信不可靠,系统不稳定;频道非常拥挤,环境干扰特别大,对讲机,车载通信设备,业余通信设备等,都集中在这里,因而环境干扰非常大;频点飘移问题严重,不严密的试验发现不了,短期使用可能看不出,长期使用必然显现;另外功耗大,发射机和天线体积庞大,大量使用会给人员健康带来影响,对大量正在使用的其他433兆通信产品的干扰会引起社会反响。 在中国433兆属于专用频段,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频率规划处处长李建表示:“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在UHF频段上已经没有现成的、可供直接规划的RFID频率了,因此我们在考虑这一频段的RFID规划时,必须要慎重的考虑与现有的无线电设备频率共用的问题。 ”说明我国在这个频段上已经没有空闲的频率直接规划给RFID使用。 (二)2.4G是当代先进数据传输系统,是无线数据传输的自主创新:2.4G方案属于微波、微功率、宽带、直序扩频对等通信系统,该系统有以下主要特色:1、微功率:我们发射功率为100毫瓦(0.1瓦),是节能、环保产品,完全符合信产部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信部无[2002]353号文件)的规定,是免费频段;2、2.4G频段是国际通用的免费频段,这个频段又叫ISM频段,它不是指一个频点,而是指从2400兆到2483.5兆,总共83.5兆带宽的整个频段范围,它可以容许多个不同通信系统的多个不同信道共同使用,被分配在这个频带的主要通信系统有:蓝牙(Bluetooth),宽带局域网(WIFI),无线数据传输网络(Zigbee)等通信系统。 有关部门在进行这种频率分配时,为了避免它们之间可能造成的相互干扰,就考虑了他们之间不同的工作方式。 同时,对这些通信系统的最大使用功率进行了限制,将其无线信号的影响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距离范围内。 例如,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通过频分、码分技术可以容纳100个2.4G公用系统在此频段工作而互不干扰;3、采用先进的直序扩频技术。 直序扩频技术来源于军用通信,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极高的工作可靠性和保密性是军用通信的基本要求,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往往具有类似的要求,这也正是直序扩频技术被引进工业控制领域的主要原因。 归纳起来,和现有的一般无线通信方式相比较,直序扩频的通信方式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1) 抗干扰性能好:可和同频带的窄带共存,而不影响其正常工作;2) 抗多径衰落能力强:多径衰落是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通常必须采取空间分集、自适应均衡等技术加以克服,还有较大衰落余量。 直序扩频技术可以利用多径信号提供路径分集,这样不但缓和瑞利衰落,而且还缓和了因物理遮挡所造成的慢衰落,从而大大提高通信质量;3) 直序扩频通信技术与一般非直序扩频通信技术相比,对环境噪声的要求要低得多:在同样的噪声环境下,非直序扩频通信方式的设备早已不能正常通信时,采用直序扩频通信技术的设备,却仍能很好的工作,据介绍,采用直序扩频通信技术的CDMA信噪比是DAMPS、TDMA的3.7倍,是TACS的11.2倍,是AMPS的13.6倍,是FM/FDMA方式的20倍;4) 通信质量好:CDMA系统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综合应用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空间分集、路径分集等多种分集技术克服多径效应,可以获得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直序扩频通信系统属宽带低噪比,波形允许采用高冗余度纠错编码和高效数字调制技术来确保高质量数据传输;5) 高度可靠的保密安全性:直序扩频技术来源于军用通信,采用直序扩频技术的通信系统是一个保密通信系统,若再加一定的加密算法技术,能大大提高通信保密性能,这是FDMA、TDMA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分析其采用的扩频系统,要想截获别人的通信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它还可以方便地在系统设置和改变主密钥、副密钥、扩频码表、标准加密算法等,使通信的保密性更为可靠。 总之,每一种无线通信产品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一般非直序扩频的无线通信设备,往往具有结构简单,低成本,以及一些其它的优点,但它们往往只能用于一些环境条件比较安静简单,通信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 而相反,对工业现场以及车载无线通信设备而言,高频电器噪声和环境的干扰,多径效应等的影响,对一般非直序扩频无线设备而言,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设备工作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这时,正是Super-Zigbee DSSS 2.4G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发挥作用和优势的地方。
PID和FID的区别: 光离子化检测器(简称PID)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简称FID)是对低浓度气体和有机蒸汽具有很好灵敏度的检测器,优化的配置可以检测不同的气体和有机蒸汽。这两种技术都能检测到ppm水平的浓度,但是它们所采用的是不同的检测方法
编辑本段简介 数学中解耦是指使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方程变成能够用单个变量表示的方程组,即变量不再同时共同直接影响一个方程的结果,从而简化分析计算。 通过适当的控制量的选取,坐标变换等手段将一个多变量系统化为多个独立的单变量系统的数学模型,即解除各个变量之间的耦合。 最常见的有发电机控制,锅炉调节等系统。 软件开发中的耦合偏向于两者或多者的彼此影响,解耦就是要解除这种影响,增强各自的独立存在能力,可以无限降低存在的耦合度,但不能根除,否则就失去了彼此的关联,失去了存在意义。 工程背景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不断出现一些较复杂的设备或装置,这些设备或装置的本身所要求的被控制参数往往较多,因此,必须设置多个控制回路对该种设备进行控制。 由于控制回路的增加,往往会在它们之间造成相互影响的耦合作用,也即系统中每一个控制回路的输入信号对所有回路的输出都会有影响,而每一个回路的输出又会受到所有输入的作用。 要想一个输入只去控制一个输出几乎不可能,这就构成了“耦合”系统。 由于耦合关系,往往使系统难于控制、性能很差。 主要分类 三种解耦理论分别是:基于Morgan问题的解耦控制,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解耦控制和基于H_∞的解耦控制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两大系列的解耦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一是围绕Morgan问题的一系列状态空间方法,这种方法属于全解耦方法。 这种基于精确对消的解耦方法,遇到被控对象的任何一点摄动,都会导致解耦性的破坏,这是上述方法的主要缺陷。 其二是以Rosenbrock为代表的现代频域法,其设计目标是被控对象的对角优势化而非对角化,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解耦方法的缺陷,这是一种近似解耦方法。 编辑本段相关解法 选择适当的控制规律将一个多变量系统化为多个独立的单变量系统的控制问题。 在解耦控制问题中,基本目标是设计一个控制装置,使构成的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每个输出变量仅由一个输入变量完全控制,且不同的输出由不同的输入控制。 在实现解耦以后,一个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就解除了输入、输出变量间的交叉耦合,从而实现自治控制,即互不影响的控制。 互不影响的控制方式,已经应用在发动机控制、锅炉调节等工业控制系统中。 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问题,早在30年代末就已提出,但直到1969年才由E.G.吉尔伯特比较深入和系统地加以解决。 完全解耦控制 对于输出和输入变量个数相同的系统,如果引入适当的控制规律,使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非奇异对角矩阵,就称系统实现了完全解耦。 使多变量系统实现完全解耦的控制器,既可采用状态反馈结合输入变换的形式,也可采用输出反馈结合补偿装置的形式。 给定n维多输入多输出线性定常系统(A,B,C)(见线性系统理论),将输出矩阵C表示为 C戁为C的第i个行向量,i=1,2,…,m,m为输出向量的维数。 再规定一组结构指数di(i=1,2,…,m):当C戁B=0,C戁AB=0…,C戁AB=0时,取di=n-1;否则,di取为使CiAB≠0的最小正整数N,N=0,1,2,…,n-1。 利用结构指数可组成解耦性判别矩阵: 已证明,系统可用状态反馈和输入变换,即通过引入控制规律u=-Kx+Lv,实现完全解耦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E为非奇异。 这里,u为输入向量,x为状态向量,v为参考输入向量,K为状态反馈矩阵,L为输入变换矩阵。 对于满足可解耦性条件的多变量系统,通过将它的系数矩阵A,B,C化成为解耦规范形,便可容易地求得所要求的状态反馈矩阵K和输入变换矩阵L。 完全解耦控制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它对系统参数的变动很敏感,系统参数的不准确或者在运行中的某种漂移都会破坏完全解耦。 静态解耦控制 一个多变量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见过渡过程) 输入作用下能通过引入控制装置实现稳态解耦时,就称实现了静态解耦控制。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A,B,C),如果系统可用状态反馈来稳定,且系数矩阵A、B、C满足关于秩的关系式,则系统可通过引入状态反馈和输入变换来实现静态解耦。 多变量系统在实现了静态解耦后,其闭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G(s)当s=0时为非奇异对角矩阵;但当s≠0时,G(s)不是对角矩阵。 对于满足解耦条件的系统,使其实现静态解耦的状态反馈矩阵K和输入变换矩阵L可按如下方式选择:首先,选择K使闭环系统矩阵(A-BK)的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 随后,选取输入变换矩阵 ,式中D为非奇异对角矩阵,其各对角线上元的值可根据其他性能指标来选取。 由这样选取的K和L所构成的控制系统必定是稳定的,并且它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G(s)当s=0时即等于D。 在对系统参数变动的敏感方面,静态解耦控制要比完全解耦控制优越,因而更适宜于工程应用。 软件解耦 做事情要想事半功倍,就要高处着眼,触摸到事情的脉络。 当今流行着各种眼花缭乱的软件框架,不管是struts,还是spring,hibernate,还是,还是各种前端UI框架,其设计的核心思想是: 1、尽可能减少代码耦合,如果发现代码耦合,就要采取解耦技术; 2、各种解耦技术的核心是: (a)使用外部的配置文件,将各种框架内部的组件进行文本型的配置; (b)用户通过组件的名字和参数map使用组件,达到脚本性而非代码性的直接使用。 这与设计一个应用服务器的架构完全相同。 只不过spring使用xml类型的配置文件,并且使用Ioc技术,而我使用服务数据库化,用数据库来管理服务。 我不支持类,它们支持类。 java比C++功能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其强大易用的反射机制,对C来说,开发一套反射机制的难度还是很大的,需要修改编译器。 各种高层软件设计的核心其实就是如何解耦和增强可扩展性,可扩展性的核心是插件技术,而插件技术也与解耦的方案有关。 配置这个术语的诞生,就是解耦技术带来的,因为要解耦,所以需要进行配置。
标签: 工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解析、 四、 工控系统包括哪些系统、本文地址: https://www.vjfw.com/article/14cb5df5fef84b8dbeee.html
上一篇:五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工业控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