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零部件加工精度和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
为满足市场需求,提升零部件加工控制系统的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提升零部件加工控制系统性能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制造业的进步提供参考。
零部件加工控制系统是制造业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负责控制加工设备的运行,确保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该系统通常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各类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软件则包括数控系统、plc程序等。
1. 硬件设备性能:硬件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如机床的精度、电机的性能、传感器的灵敏度等。
2. 软件算法优化:控制系统的软件算法对加工精度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数控系统的插补算法、PLC程序的优化等。
3. 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控制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1)提高机床精度:采用高精度机床,确保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2)优化电机性能:选择高性能电机,提高加工过程中的动力输出稳定性。
(3)增强传感器灵敏度: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提高系统对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测能力。
(1)改进数控系统插补算法:优化插补算法,提高加工轨迹的精度和效率。
(2)PLC程序优化:对PLC程序进行优化,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3)引入智能算法: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引入智能算法,实现自适应控制,提高系统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1)数字化集成:实现控制系统的数字化集成,将各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2)信息化平台构建: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为优化生产流程提供依据。
(3)跨平台兼容性:提高控制系统的跨平台兼容性,使得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捷。
(1)减少振动影响:采取减震措施,减少加工过程中因振动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2)温度湿度控制:对加工车间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确保控制系统在稳定的环境下运行。
(3)优化车间布局:合理布置车间设备,减少物料搬运距离,提高生产效率。
1. 硬件设备升级:引进了高精度机床和高性能电机,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动力输出稳定性。
2. 软件算法优化:优化了数控系统插补算法和PLC程序,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和加工效率。
3. 控制系统集成: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和信息化平台构建,提高了生产流程的协同性和数据实时性。
4. 外部环境控制:采取了减震、温湿度控制等措施,确保了控制系统在稳定的环境下运行。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该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XX%,加工精度提高了XX%,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提升零部件加工控制系统性能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硬件设备升级、软件算法优化、控制系统集成和外部环境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实际案例也证明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制造业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生产管理上FCST是指预估的意思,是Forecast的简称。 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又称生产控制。 其内容包括:①生产组织工作。 即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 ②生产计划工作。 即编制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 ③生产控制工作。 即控制生产进度、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 生产管理的任务有:通过生产组织工作,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设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生产系统;通过生产计划工作,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方案;通过生产控制工作,及时有效地调节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既定生产计划的要求,实现预期生产的品种、质量、产量、出产期限和生产成本的目标。 生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而采用生产管理软件的目的,则是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有效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 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 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 1908年,穿孔的金属薄片互换式数据载体问世;19世纪末,以纸为数据载体并具有辅助功能的控制系统被发明;1938年,香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数据快速运算和传输,奠定了现代计算机,包括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的基础。 数控技术是与机床控制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 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成为世界机械工业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 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 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 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普通机械正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数控机械所代替。 目前国外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已达到85%以上,而我国的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不足20%,随着我国机制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可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中小制造业、从事相应公司企业的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加工中心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 电火花及线切割工作,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而且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企业要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人才显得比较困难,以至于导致模具设计、CAD/CAM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我国各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 在各种招聘会上,数控专业人才更是企业热衷于标注“急聘”、“高薪诚聘”等字样的少数职位之一,以致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元招不到数控技工”的现象。 据报载,我国高级技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原有技工年龄已大,中年技工为数不多,青年技工尚未成熟。 在制造业,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机床的人才已成稀缺, 据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 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这表明,我们的高级技工在未来5—10年内仍会有大量的人才缺口。 随着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企业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而借助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当进入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时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匹配、培养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成为迫切要求。 而对于数控加工专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机加理论知识。 因此,既有学历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的数控加工人才更是成为社会较紧缺、企业最急需的人才。 下面的问题上面那位仁兄已经回答过了
是对钢的性能影响最大的基本元素。 不同的碳含量依据钢中杂质元素含量和轧后冷却条件的不同对于钢的性能影响是不同的,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碳钢在热轧状态下的硬度直线上升,塑性和韧性降低。 在亚共析范围内,碳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是,随着碳含量增加,抗拉强度不断提高,超过共析范围后,抗拉强度随碳含量的增加减缓,最后发展到随碳含量的增加抗拉强度降低。 另外,含碳量增加时碳钢的耐蚀性降低,同时碳也使碳钢的焊接性能和冷加工(冲压、垃拔)性能变坏。 硅(Si):
硅在碳钢的含量≤0.50%。 硅也是钢中的有益元素。 在沸腾钢中,含硅量很低,硅是作为脱氧元素加入到钢中。 在镇静钢中硅的含量一般为0.12~0.37%。 硅增大了钢液的流动性,除了形成非金属夹杂外,硅溶于铁素体中。 随着硅含量的提高,钢的抗拉强度提高,屈服点提高,伸长率下降,钢的面缩率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锰(Mn):
在碳钢中,锰是有益元素。 锰是作为脱氧除硫的元素加入到钢中的。 对于镇静钢来说,锰可以提高硅和铝的脱氧效果,可以同硫形成硫化锰,相当程度上降低硫在钢中的危害。 锰对碳钢的力学性能有良好的影响,它能提高钢热轧后的硬度和强度,原因是锰溶入铁素体中引起固溶强化。 因此,精炼过程中要按照技术要求严格稳定控制各炉次的锰含量。 磷(P):
一般来说,磷是钢中的有害元素。 它来源于矿石和生铁等炼钢原料。 磷能提高钢的强度,但使塑性和韧性降低,特别是使钢的脆性转折温度急剧上升,即提高钢的冷脆性(低温变脆)。 由于磷的有害影响,同时考虑到磷有较大的偏析,因而对其含量要严格的控制。 但是在含碳量比较低的钢种中,磷的冷脆危害比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磷来提高钢的强度,如鞍钢生产的高强度IF钢就需要加入磷。 另外,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利用磷的其他一些有益作用,如增加钢的抗大气腐蚀能力,如集装箱用钢;提高磁性,如电工硅钢;改善钢材的易切削加工性,减少热轧薄板的粘结等。 硫(S):
一般来说,硫是有害元素,他主要来自于炼铁、炼钢时加入的原材料和燃烧产物,二氧化硫。 硫最大的为危害是引起钢在热加工时开裂,即产生所谓的热脆。 硫能提高钢材的切削加工性,这是硫的有益作用。 氮(N):
钢中的氮来自炉料,同时,在冶炼、浇铸时钢液也会从炉气和大气中吸收氮。 氮引起碳钢的淬火时效和形变时效,从而对碳钢的性能发生显著的影响。 由于氮的时效作用,钢的硬度、强度固然提高,但是塑性和韧性降低,特别是在形变时效的情况下,塑性和韧性的降低比较显著。 因此,对于普通低合金钢来说,时效现象是有害的,因而氮是有害元素。 但对于一些细晶粒钢以及含钒、铌钢,由于氮化物的强化细化晶粒作用,氮成为有益元素。 另外,作为合金元素,氮在不锈耐酸钢中得到应用,此外,氮化处理方法能使机器零件获得极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从而使零件的使用寿命延长。 氢(H):
钢中的氢是由锈蚀含水的炉料或从含有水蒸气的炉气中吸收的。 氢对钢的危害是很大的。 一是引起氢脆,即在低于钢材极限应力的作用下,经一定的时间后,在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断裂,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二是导致钢材内部产生大量细微裂纹缺陷——白点,在钢材纵端面上呈光滑的银白的斑点,在酸洗后的端面上呈较多的发丝状裂纹,白点使钢材的延伸率显著下降,尤其是端面收缩率和冲击韧性降低得更多,有时可能接近于零值。 因此具有白点的钢是不能用的,这类缺陷主要发生在合金钢中。 氧(O)及其他非金属夹杂物:
氧在钢中的溶解度很低,几乎全部以氧化物夹杂形式存在于钢中,如FeO、AL2O3、MnO、CaO、MgO等。 除此之外,钢中还存在FeS、MnS、硅酸盐、氮化物及磷化物等。 这些夹杂物破坏了钢的基体的连续性,在静载荷和动载荷的情况下往往成为裂纹的起点。 这些非金属夹杂物的各种状态不同程度的影响到钢的各种性能,尤其是对于钢的塑性、韧性、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等危害很大。 因此,对于非金属夹杂物应严格控制。
199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A题 零件的参数设计一件产品由若干零件组装而成,标志产品性能的某个参数取决于这些零件的参数。 零件参数包括标定值和容差两部分。 进行成批生产时,标定值表示一批零件该参数的平均值,容差则给出了参数偏离其标定值的容许范围。 若将零件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则标定值代表期望值,在生产部门无特殊要求时,容差通常规定为均方差的3倍。 进行零件参数设计,就是要确定其标定值和容差。 这时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当各零件组装成产品时,如果产品参数偏离预先设定的目标值,就会造成质量损失,偏离越大,损失越大;二是零件容差 的大小决定了其制造成本,容差设计得越小,成本越高。 试通过如下的具体问题给出一般的零件参数设计方法。 B题 截断切割某些工业部门(如贵重石材加工等)采用截断切割的加工方式。 这里“截断切割”是指将物体沿某个切割平面分成两部分。 从一个长方体中加工出一个已知尺寸、位置预定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对应表面是平行的),通常要经过6次截断切割。 设水平切割单位面积的费用是垂直切割单位面积费用的r倍,且当先后两次垂直切割的平面(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穿插水平切割)不平行时,因调整刀具需额外费用e。 试为这些部门设计一种安排各面加工次序(称“切割方式”)的方法,使加工费用最少。 (由工艺要求,与水平工作台接触的长方体底面是事先指定的)详细要求如下:1)需考虑的不同切割方式的总数。 2)给出上述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 3)试对某部门用的如下准则作出评价:每次选择一个加工费用最少的待切割面进行切割。 4)对于e = 0的情形有无简明的优化准则。 5)用以下实例验证你的方法:待加工长方体和成品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0、14.5、19和3、2、4,二者左侧面、正面、底面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7、9(单位均为厘米)。 垂直切割费用为每平方厘米1元,r和e的数据有以下4组:a.r=1,e=0; b.r=1.5,e=0; c.r=8, e=0; d.r=1.5; 2<=e<=15.对最后一组数据应给出所有最优解,并进行讨论。
标签: 提升零部件加工控制系统性能的策略探讨、 提高零件、本文地址: https://www.vjfw.com/article/9619384a4f1bb74244e3.html
上一篇:简洁便捷的操作体验最简单的操...